周大生珠寶加盟詳情
1966年,海外華人周氏家族在香港創辦“港龍洋行”,經營珠寶批發業務。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港龍洋行”與“周氏合大”公司合資創立香港周大生珠寶有限公司,發展為多元化投資的企業集團。中國珠寶市場巨大的市場消費潛力吸引著創先珠寶品牌進入。周大生珠寶作為一家集玉石飾品、鉆石及寶石鑲嵌首飾的生產、批發、零售為一體的集團企業亦順勢進軍國內珠寶市場。

自成立以來,周大生一直堅定不移地致力于鉆石文化的推廣和傳播,不遺余力地實施品牌價值的全方位提升。這期間,中國珠寶業也完成了從數量擴張、粗放經營向注重質量、打造品牌的轉變,以周大生珠寶為代表的優秀的品牌全面地完善自身的運營服務管理體系,成為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以進入國內市場為標志,憑借深厚的品牌形象沉淀、成熟的連鎖贏利模式、完善的連鎖加盟運營系統、全面的培訓督導體系、完備的物流配送管理、優質的客戶服務、卓越的產品品質、領先的產品設計開發理念、強大的資源優化整合能力,周大生珠寶實現了以產品為核心的企業第一生命力到以特色服務為核心的第二生命力的飛躍!秉承“愛心、理性、共同奮斗”的經營理念,堅持隨偉大祖國一起騰飛的“飛龍戰略”,周大生人以卓越的智慧和高遠的志氣詮釋著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宗旨,將連鎖專賣經營發揮得淋漓盡致,博得了市場消費的信賴。

精心和努力得到了回報,公司的核心業務已經涉及鉆石首飾加工、批發及連鎖經營,涵蓋了整個產業鏈,連鎖專賣事業蓬勃發展,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至目前為止,營銷網絡覆蓋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300多個大中城市,連鎖店/柜1600多家,擁有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中心,40個區域運營管理機構,核心業務涵蓋珠寶首飾生產和銷售的全過程,構成完整的產業鏈,已然成為珠寶王國中正在騰飛的金龍。中國馳名商標、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首批入網百家名優企業等榮譽,是周大生人豐滿的商業智慧和勤奮實干的真實見證。
未來周大生珠寶將以“堅持愛心、理性、共同奮斗”的企業核心價值為核心,真誠服務、卓越創新為顧客奉獻美麗,傳遞愛心,為股東、員工謀利造福,與合作伙伴互利共贏,創立傳世品牌,締造珠寶帝國,光照華夏,龍騰四海。
周大生珠寶加盟優勢
核心優勢體系成就周大生行業領先地位
1、領先戰略體系
構建企業超速發展和持續發展的強勁驅動力。
周大生金龍騰飛戰略三部曲:
第一部曲,2007-2010,公司總店數達到1500家,公司廣告投入5000萬元,大大提高知名度、美譽度,確立品牌在全國珠寶行業的領先地位。
第二部曲,2011-2015,主要是通過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量和美譽度。打造品牌特色,進一步提高品牌影響力,增強公司綜合實力。
第三部曲,2016-2020,品牌在行業絕對主導和遙遙領先的地位不可動搖。相關多元化往往催生新一輪變革和提升。品牌的出口份額同時在持續增長,穩步走上國際化發展道路。

2、強勢品牌體系
精準定位,整合營銷,確立強勢品牌地位,贏得消費者廣泛信賴。
周大生珠寶十分重視品牌建設,多年來推行強有力的品牌整合營銷策略,1400余家連鎖店全國統一CIS系統,統一的對外宣傳形象,統一的銷售策略,統一的服務標準,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全國性立體化品牌推廣,央視強力廣告投放,平面媒體,城市戶外廣告,車體廣告,網絡營銷,明星活動,展會營銷等對品牌進行多角度傳播推廣,結合年度不同階段的全國主題式終端宣傳促銷活動,有力的樹立及傳播品牌。公司還多次與DTC、AMC、DIAROUGH等國際性珠寶機構聯手展開系列專項市場推廣活動,彰顯強大的市場拉動力和品牌效應。
2009年9月12日,享譽兩岸三地的國際影星林志玲正式簽約成為周大生珠寶形象代言人,標志著周大生品牌再上新的臺階。

3、規模渠道體系
1400家連鎖店覆蓋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300多個大中城市,相互聯動、區域為王。
4、精細管理體系
40個區域運營管理機構、過百名營銷精英前線深耕,確保終端做大、做強。
周大生總部和區域辦事處高效配合,有針對性對結合連鎖店實際情況提供持續、專業、個性化的終端運營與管理實操指導,從而形成從店柜選址、市場分析、開業培訓、員工日常培訓、終端管理、促銷組織、商品分析、現場督導,到人員招聘,貨品結構調整的專業指導,隨時協助連鎖店及時解決經營難點,調整經營策略,幫助連鎖店適應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
5、高效培訓體系
專業化師資隊伍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實戰培訓,致力于提升全員素質和技能。
周大生全員培訓體系極大地促進了公司各級經營管理團隊的經營管理能力、終端服務水平和終端銷售業績全面提高。 針對終端導購,開設“啟航源動力、加速靈動力、超越新動力”進階培訓;針對終端店長,開設“致勝贏動力”專項培訓。
針對內部管理,組織“贏家特訓營”和其他素質類培訓課程,提升員工職業素養、培養積極心態。
“周大生J-MBA專家系列講座”于2006年創辦,意在提升珠寶行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4年來已邀請十多位業內外專家舉辦講座,參加聽課的人數累計達到2000多人次。